Just some random Chinese writing. Nothing is important.

Wednesday, July 12, 2006

我的自留地

今天经营了一下自留地,把旧作收集在这里。

不是什么特别好的东西。每个人家里的车库都塞了一些破烂,基本上不怎么值钱,但扔了又舍不得。

Sunday, July 09, 2006

外行看足球

汤奔阳

今天看了法国与意大利的世界杯决赛。这是这辈子第一次完整地看了一场足球赛。主要原因是有一次,我太太的一个朋友不无惋惜地对她说:你怎么嫁了个不看足球的?言下之意,不看足球的就不是男人。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。我求婚时告诉她了,我是不看足球的。她说,我就要找不看足球的。其实,很多女人都喜欢不看足球的男人,而很多男人都喜欢看足球。所以不看足球的男人就有优势了。

尽管我今天看了足球,但我并没有变成足球迷。主要是我没有耐心。足球的得分太不容易了。今天双方打了两个小时,球衣都让汗水湿透了。几万观众把声音都喊哑了。到头来,只是一比一。大部分时间,都是干着急,白激动,空等待。这有一个好处,就是你可以很放心地去一趟洗手间,因为你知道球场上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的。

这足球进攻太困难,防守太容易。我觉得足球可以改良一下,把进攻与防守的难易程度平衡一下。比如把球门放高一点,放宽一点。或者取消守门员。这样,说不定足球就可以像篮球那样,打成100比90这样的比分。

看足球有时就像看摔跤,带足球的摔跤。细看一下,还是有很多技巧的,比如绊脚啦,踩脚掌啦,倒地踢腿啦,跳起翻越啦,侧面碰撞啦,等等。那种碰撞,还真狠。叫我们平常人,或是折肋骨,或是断手脚,或是破脑壳,早就粉身碎骨了。那些球员就像铁打的一样,撞倒在地,极端痛苦地呻吟几声,站起来又像无事一般满场子跑。有时看电影,那些英雄挨了很多子弹还能不死的,以为那是导演编出来的。看了足球就知道是有这种事情的。

这场决赛以点球决胜负,我觉得不太公平,随机性太高。打到这个地步,就有点像彩票抽奖一样。当然了,意大利的冠军还是值得庆贺的,尽管得不得冠军,跟运气有很大关系。

看完了,我就想,为什么足球会风迷世界?我觉得足球有一定的社会功能。它提供了一个让男人发泄野性的机会。几万年的人类社会,男人都在追赶野牛,围攻老虎,残杀别的部落。如今社会太文明了,男人的勇敢、粗野和好胜得不到发挥。于是就有了足球。

今天的决赛,本来法国的英雄 Zidane 进了一球,胜利在望的。谁知道后来意大利的 Materazzi 又进一球,破了法国的梦。Zidane 怒火无处发泄,象发了野的牛,一头把 Materazzi 撞倒在地,得红牌也在所不惜。这就是野性。我估计法国人民会因为Zidane的这个举动更加热爱他的。意大利嬴了法国,但法国把意大利撞到了。打平手了。

真正的足球迷看了我的胡说八道,会很不以为然。无知者无畏嘛。借用王朔的语言:我不懂足球我怕谁?

写于二00六年七月九日

Sunday, July 02, 2006

回中国与去中国

汤奔阳

刚出来留学时,老婆孩子还在中国。那时脑袋里老想着“回”中国探亲。

后来老婆孩子出来了,这种说法也还没改变。我们都常“回”中国探望父母朋友。探望完毕,又“回”到美国。尽管两个方向都是“回”,也没有觉得不妥。

再后来,在美国买房子了,房子后的橙子树长大了,结了几年果了,女儿也离家上大学了。不知道在什么时候,就开始说:我们“去”中国探亲。

我从没有觉察到这种改变。直到有一天国内的一位朋友提醒我,我才发觉。于是有了以下的一番分析。

按文字说,“回”和“去”是有区别的。如果目的地是家里,一个你认为是大本营的地方,那一般用“回”字。如果起源地是家里,目的地是别处,那一般用“去”字。

由此推算,如果我们把美国的家当作一个家,那我们就“去”中国探亲,然后“回”到美国来。

举个例子。吃完晚饭,你跟老婆说,“我回小张家打一会球。” 你老婆就会瞪你一眼:“回什么回?小张又不是你的二奶!这里才是你的家!”

遇上对中国人不友好的人,会说:“你不喜欢这里,就回中国去!”然后你反驳说:“我为什么要回中国?美国就是我的家!”如果你平时常把“回”中国挂在嘴边,那反驳起来就会少了一点理直气壮。

我仔细观察了周围的几个中国朋友,尽管他们都在美国生了孩子买了房子,他们大都说“回”中国。究其原因,我想有以下三个。

1)说习惯了,不想改变。

2)心里只把美国的家当作一个临时的窝,最终还是想“回”中国落叶归根的。

3)尽管美国是家,但中国是根,是个文化认同的地方,是个祖先居住的地方。家固然是家,但根更是家。

由此看来,各有各的说法。其实,是“回”还是“去”,也不必咬文嚼字,能说明白就行。

我们的下一代恐怕就可以省去这许多分析。他们会理所当然地“去”中国旅游,然后理所当然地“回”到美国来。

(2006-07-02)